个性和气质是天生的,所谓“厌女文化”其实是“厌脆弱文化”,只要像是“阳刚”或“阴柔”、“勇敢”或“脆弱”这种一分为二的说法,都是“厌女文化”的一环。每个人都有脆弱和刚强的一面,只是比重不同。只要人用最像他们自己的部分积极过生活,就是最好、最精彩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孩子就要温柔些”、“男孩子要果敢像个男子汉”、“女生不要太有意见,男生就要有想法”、“女生要文静一点,男生要有肩膀”等。这些传统的评价,不晓得让多少人在情海中沉沦,更束缚了多少人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在传统的包袱中,过着他人期望却不敢自由表达真实面貌的人生。
过去的社会型态有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生存模式。但在六十到七十年代,台湾的性别意识正逐渐在转换中。身为亚洲第一名的我们,依然在公园的某处,传递着三十年代的古老生存模式。
女性从不能投票、不能受教育,到现今的“阿尔法女孩”(按: Alpha Girl 指学业、运动、领导超越同龄男性,且获得高度成就的自信女性)。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约会暴力、跟踪、自以为是的控制狂、总裁小妹式的男强女弱爱情观,更已经慢慢被取代和视为落伍。
尤其是法律的跟进,当“跟踪”也入法成为家庭暴力防治的一环,更彰显了在政治、社会氛围、心理层次的全面提升。
而我们的性教育和性别观点更需从小协助孩子,与时具进,跨越性别回到“人权”,跳脱谁依附谁的父权观点,而达到各种性别共好的平等意识。
接纳自己的脆弱与坚强,是生命最棒的礼物
有一次我侄女说她想要听我讲鬼故事,关于女鬼的故事,最好是冤死的。我打趣的说:“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从古到今好多女鬼都是不被了解而死掉的,有多少人不懂女鬼,将女鬼神秘且妖魔化,说不定人家变成天上捎来祝福的天使或神仙教母啊!”
我跟自己的女儿讲故事的时候,也会进驻不同的观点。例如:灰姑娘的爸爸娶了继母后,她就被关到地下室。同样都是女生却有两个世界,她和姐姐过着楼上优渥和楼下凄凉两种不同的人生。后母对于这前妻的女儿在害怕什么?
而姐姐们对于外貌得天独厚的妹妹,又有多少的忌妒和争宠心?当我们面对争宠或忌妒时,要怎么平衡和自处呢?
又或者是《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她的父母害怕她的力量,所以把她关起来,而她则是因为害怕自伤或伤人,也封闭了自己。最后她接受自己的力量,掌管自己的皇宫,变成接纳自己的冰雪女王。
对于自我力量的掌握,女性不断在隐喻中,或是童话故事里进行蜕变和探讨,重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当有这份力量,无须害怕,直接面对即可,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用害怕“脆弱”的时刻。
只要身而为人,“强悍”和“脆弱”都是我们的生命力量。懂得自己有什么力量,如何运用,就是自我感的认识和接纳。
当我们意识到身边的人性别意识不足时,不要害怕。反而是要提供不同的讯息,平衡一下观点的机会教育,这些完全可以由父母自身做起。
像女孩一样跑步
网路上有部短片叫《像女孩一样跑步》,片中请成年女性和男性模仿女孩子跑步和打架的样子,另外再请一组十几岁的女孩跑步做比对和对照。成年女性和男性想像女孩需要娇羞、柔弱,并且边跑边笑完成;而对照组的十几岁女孩则是“像女孩一样跑步要倾尽全力去跑”。片尾提及女孩在十到十二岁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感到不自信,是因为来自于外在的眼光和社会的期许压力。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子的力量。”我想,养成孩子对自主的意识和身体的预期,也需要整个社会,就像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一样,一起来维护。我曾听过一些女性婚姻失败后,究责于自己的四方脸像北港香炉;男性婚姻不利之后,则是归咎于在房事的表现或外形是否够强壮是否够有钱有权势。其实,不管高矮胖瘦、胸部大小、阴茎大小,都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而已。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这些标准,你得自我肯定,你的身体是最独一无二,而且不容置喙的。
当你将问题超脱于样貌和隐私,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也是,孩子的自尊取决于父母的观感和平时的灌溉,不要因为他人的嘴脸而感到焦虑,更别在别人面前品头论足孩子的外型样貌或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