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時會選擇性不聽父母的呼喚。Shutterstock
乐乐是一个听力正常、喜欢玩玩具、对人好奇的男孩。虽然今天是我到宅服务的第一天,乐乐却没有初见陌生人的羞涩,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盯着我以及我身后的皮箱。在几次叫名的探测中,发现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也就是说,乐乐确实能够听到别人叫他的名字,就转头看向叫名者。不过,乐乐妈妈怎么说他都叫名不理呢?
实际观察他们的互动后发现,原来妈妈常常在叫完他的名字后,立即又加了好多指令,像是“乐乐,快上课了,先去尿尿”、“乐乐,我跟老师讲话,你去写作业”、“乐乐,不要再玩椅子了,去把玩具收一收”。发现了吗?妈妈叫他的名字,紧接着而来的可能是指令、任务或否定的言语,久而久之,名字也成为了一种嫌恶的前事刺激,因为妈妈可能又要我去做事了!那不如当作没听到吧!
这种“充耳不闻”的模式怎么改善呢?
1、让名字与偏好刺激做配对
配对的意思,就是搭配在一起。当我们叫了孩子的名字,他立即有回应或眼神接触时,就给他一个他喜欢的偏好刺激作搭配,以此来扭转之前形成的负向循环。例如:妈妈叫“乐乐”,而乐乐看向妈妈,妈妈就赶快给予鼓励,并拿出小点心给他;或是我们也可以有技巧的营造情境,在乐乐拼拼图时,藏了几块,当叫他名字有反应时,立刻赞美并给他一块拼图。所以,偏好刺激不一定是食物唷!它还有可能是玩具、活动、感官或社会互动的类型,交替或结合地使用,会让每次的叫名多了惊奇感。
刚开始做配对时,可以先从孩子手上没有拿东西、坐在他的侧边或对面起始,只要与他有眼神接触,就立刻增强鼓励。当发现孩子对叫名越来越有反应后,就可以慢慢拉长距离,从一步、两步、三步……的距离,再试着到不同房间大声的呼唤他;另外,也可以从孩子手上没有物品到拿着物品时,做叫唤名字的练习。
2、给指令或任务时不加名字
首先,要先确定孩子对指令的理解程度,有时候他们的没有反应,可能只是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一般在训练时,我们的叫名和听指令会分开来训练,以确定孩子是在哪个环节有问题。若确定孩子听得懂,也做得到,那我们在家中就调整说话的方式,要下指令或给孩子任务时,就不要叫他的名字了。但是,如果家里孩子很多,需要分派不同任务,还是有叫名字、下指令的必要,小技巧就是拆解成“先叫名,再给任务”。相信透过前面的刺激配对,听到名字不再是一种讨人厌的刺激,当孩子来到家长面前后,再请他去做事,降低名字后都是指令的错误连结。
如果孩子听指令的能力还不是很好,或是听到了却不去做的时候,请家长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不是只有口头说说,而是直接给予一些提示,协助孩子完成任务。临床服务的过程中,常见许多大人喜欢用“声控”的方式来指挥孩子,但当孩子没有反应时,大人大多只是继续碎念,像是“叫你快点”、“听不懂,是不是?”或语带威胁地数“一、二、三”,最后两个人可能都气噗噗的,这次没有完成就算了,下次又会是一场大战。倒不如,下完指令后,见到孩子没有反应,可以走到他旁边示范或甚至直接带着他动作,以此建立有效的连结。例如:妈妈请乐乐去收玩具,但他却继续玩椅子、假装没听到,妈妈起身走到他身边,跟着孩子一起收玩具。如果,这时候孩子大哭大闹不配合执行,请家长努力坚持原则,说过的话要做到,避免孩子下次会用一样的方式来逃避任务喔!
其实,说穿了就是掌握孩子与自己互动的动机,以及建立有效的连结,打破我们跟孩子原有说话的模式,就可以让叫名不再成为耳边风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