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原来特别爱跟人打招呼,见人就笑,特别招大人喜欢。可到了1岁多的时候,孩子见到外人开始表现得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而且也不爱理人了,显得很没有礼貌。父母因为孩子这么“不给面子”,也很尴尬。很多父母都对这一问题感到非常疑惑和困扰。
Part 1 害羞行为的定义及影响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这种害羞的表现。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孩子不懂礼貌,而要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害羞大部分在孩子1岁~1岁半时发生。当孩子暴露在自己不能控制的情景下时,害羞会促使孩子产生一种把自己藏起来的愿望。心理学家孟昭兰在《情绪心理学》中谈道:“当在熟悉的环境中碰到陌生人,或者陌生人出现在社交场合时,婴幼儿有时出现微笑,随后头和眼睛低垂,扭转身躯,把脸藏在母亲的裙子里,或躲在母亲身后,或以不乐意的眼光偷看陌生人,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害羞是伴随着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害羞的发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也是一个必经阶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会害羞的时候。
害羞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当人面临陌生环境或对陌生人没有充分了解时,人会感到不安全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备的反应。孩子在家里与亲人相处时,感到安全,因而不会害羞;而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所以孩子会通过害羞的表现来保护自己。
但是,过分害羞或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尤指孩子到了三四岁以后),会让孩子变得忸怩、窘迫,导致思维、知觉和活动受到抑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如果孩子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即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使害羞转变成孤僻,导致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问题,不但自己会感到孤独与痛苦,甚至还会染上社交恐惧症。孩子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将来势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阻碍他进步,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正视孩子过分害羞的问题。
Part 2 害羞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羞怯气质与性格的养成,除了少数生理性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与生活环境、社交机遇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生理性原因
(1)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过于害羞,往往孩子也会过于害羞。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害羞心理学》中提出:“一般来讲,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是害羞的,那么孩子也是害羞的;如果父母都不害羞,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不会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话,就加大了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
(2)先天气质问题。具有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的孩子性格多内向,会因不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感到害羞。
(3)身体有缺陷或者疾病缠身。这样的孩子往往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因而敏感和自卑,因此为了避免他人注意、嘲笑或被人看不起而采取害羞躲避的态度。
环境因素
(1)主流文化差异。每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同,因此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我国长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常常把害羞认为是一种美德,以“沉默是金”“含而不露”“贵人语话迟”“枪打出头鸟”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喜欢用“害羞的小姑娘”或“有些羞怯的小男孩”来形容温顺的好孩子。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害羞心理学》提到:“在人类所有族群中,害羞在亚裔美国人中最为普遍。这一现象也从跨国文化调查中得到证实。我们研究了很多国家的人,中国人和日本人是最害羞的。我们也曾探究原因,在亚洲文化中,害羞往往被当成一种美德,如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谦逊和低调的举止,人们更愿意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因此,每个家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习得性习惯不同,对个人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影响。
(2)受到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大人的安慰和理解,迫使孩子寻求自我保护,而采取害羞等消极行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
(1)过度保护。目前每个家庭多是一个子女,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对孩子的照顾过度细致周到,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出头处理,由此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接触社会,错失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当孩子习惯于一切都由家长来安排时,一旦他进入复杂的社会交往,顿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产生恐惧和羞怯的情绪。
(2)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替代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会表现出失望、沮丧甚至怒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久之,孩子会自觉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而羞于接触外界也不敢接触外界,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因此变得束手束脚,无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3)家长严厉专制。由于家长严厉专制,使得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经常受到批评和惩罚,孩子总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逐渐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处于害羞退缩的地位。
因此,当孩子发生害羞的情绪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关爱孩子,与孩子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杜绝包办代替。
★利用玩具和游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和合作。
★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往来。教给孩子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让他学会赞美和宽容别人。
★鼓励孩子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先学会与家人进行沟通,然后逐步打通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同时,允许孩子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对此,家长应该表示同理心,然后帮助孩子进行分析以正确对待。
★对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孩子及时获得自信。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给予指正和批评,严重的需要进行严厉惩罚,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及时向孩子表示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不良行为。
★对于有生理缺陷或疾病缠身的孩子,家长多以平常心态对待,像照顾正常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树立自信心。
——选自《张思莱育儿手记(全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