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背景
当前教育现状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
学生不爽,家长不懂,学校很难,老师很累。
各种困惑,各种负担,各种焦虑,整个社会在教育上的问题表现得很严重。很多人都在研究原因,都在寻找治理方法。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以至于方法大都是治标不治本。
对此我们进行了重新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中的管理方法有问题,而在于教育中教育和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处理方法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对待处理。
(注意,这里我们不讨论教育在宏观层面——资源分配、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只讨论教育在微观层面——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二、矛盾现象
我们教育中的管理方法采取的是工业化(提倡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而教育本身则提倡的是个性化,提倡“因材施教”,这就导致“政”“教”相互矛盾,也就是管理目的和教育目的相互矛盾。
真正要做到“政教合一”,教育中的管理制度就必须得跟随教育理念的创新而创新。而管理标准化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如果做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管理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等)肯定会提高,从经营能力的角度来说,这也考验学校和老师的实力和能力。
是为了好管?还是为了教好? 这是教育管理上的根本矛盾,每个家长、老师、学校、机构都要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
比如很多家长,为了方便管理会独断专制;学校为了方便管理会设计各种规章制度限制活动范围,这样一搞,学生的探索求知面就窄了,学习方式上就单调枯燥了。 而从教育本身讲,思想行动开放自由,学习活动面更宽、学习方式更多样化,越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这就是一个最核心的矛盾问题。
特别是对于老师和家长,既是直接的管理者也是直接的教育者。怎么在管理中去教学,怎么在教育中去管理,这是个大学问。
三、矛盾根源
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两者的关系认识不足,采取了孤立、片面的认识方式,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处理方法。
从理论上讲,学习本身就是探索求知:
只有激发探索求知欲,才能为探索求知提供动力,只有通过引导他们去观察现象、探索本质、剖析关系,让他们主动发现到问题、产生了认知需求、体验到探索乐趣,才能推动人去探索追问;
只有让人掌握正确有效的探索方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独立自主地观察、感受、剖析、经历、实证等直接性的方式去树立认知,也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学习等间接性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才能树立真理性的认知;
只有亲自深入到探索过程中去,才能让人体验到真切的探索求知乐趣和掌握到具体的探索求知方法,靠别人分享(分享探索经验和探索结果——灌输知识)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只有体验到了探索求知的价值意义(能体验趣味、培养能力、获得知识),才能让人对此保持热情和专注。
只有让人意识到自我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动性的主体(而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动性的机器),只有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主能动性,能在一件事情上保持热情、专注了,才不需要过多的管理督促。
从经验事实上看,教得好(有兴趣、有意识、有目标、有方法)的往往比较好管(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力,既有自主能动性,也有自我责任意识,就好管了),当然教不好(没有去正确引导),肯定就难得管。管得太好(条条框框太多,限制了发挥),往往也难得教(没有兴趣、压抑枯燥、厌恶抵触),最终也教不好(自主能动性就差,甚至抗拒)。
综上,教育中的“教”和“管”并不是两件孤立存在的事情,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管不是教的手段,不是管理方法在决定教育质量,恰恰相反,教育才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质量在决定管理方法。
正确地教,教得好,管起来就轻松。教的方法不对,才会排斥抗拒;教的效果不好,才会说服引导不了,因此才会产生强制约束和外部督促的管理需求。
所以不要盲目地在管理方式上找问题,而要善于在教育方式上找问题。不能“以管促教”,而要“以教助管”,要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来减轻管理负担,而不要片面地通过加强管理来改善教育。
四、解决方法
1、重视教学前提
有对事物进行认知辨识的需求、有通过知识能力去劳动创造的需求、有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才有学习求知的动力,才有接受教育的意愿。
因此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去树立这些意识、制造这些需求,去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激发自主能动性:
明白人格的独立性和能力的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生存:明白生命的使命责任(对生命负责,对自我负责),明白独立认知辨识的重要性,明白自主劳动的价值意义,明白劳动创造所需的知识能力条件。
这些“意识形态”工作是教育管理最重要也最难的工作,这个得靠思想教育和体验感悟,需要提高老师和家长在这些方面的理论解释水平。
(我们在教育管理中最欠缺、做得最差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
2、重视教学过程
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明确探索求知和劳动创造上的目标任务、在心理上给予陪伴信任鼓励、在内容方式上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创造中树立目标意志、掌握学习方法、累积知识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心理自信的过程。
只有重视这个过程,只有把握住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关系,优化好每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强化每个环节中每种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能力只能是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培养,不重视过程就培养不出能力,只要结果而不抓过程就是“不教而诛”,因此要对过程严格要求。
3、对教学结果进行全面的要求和评价
结果往往是片面的,过程是全面的,片面的结果并不能完全性地检验整个过程中体现的各种能力,不能用片面的结果去衡量和评价过程中的所有价值。
特别是对于教育学习,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和掌握知识,只能通过能力知识的运用——相性方面的实践创造来对教学质量——能力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结果上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掌握,结果要求和评价不能如此狭隘片面,应当对这些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进行全面的要求和评价。
4、正确区分“学习”和“应试”
对于个人发展来讲,不论通过什么渠道方式学习,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以此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创造能力,通过学习进步是最根本的目的,学习是最基本的终身事业。
答题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简便的方式(比通过实践应用检验更片面),应试是分配教育资源的一种公平的制度。
对于学习来讲,“应试”只是获得官方学习资源分配、学习成果能得到官方评价和认可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获取学习资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学、留学等方式去学习,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成果来得到评价和认可。
学习追求知识能力,应试是学习的一种机会途径,获得知识能力是根本,学习的方法途径却有很多。
5、明确发展方式
现在的市场情形,随着行业岗位分工、专业技能的精细化发展,个人发展职业化已成趋势,随着行业岗位门槛越来越高,跨行转岗越来越难。且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环境形势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对反应速度上的灵敏机动性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观个人条件,我们的时间、精力、资源、机会却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什么都要学,不可能什么都能做,不可能随时都有机会,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局限性。要想利用有限的条件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就要进行精准定位:
为了提高发展效率——提高学习上的效率、降低就业上的机会成本、避免盲目追求和反复试错,有必要提前做好职业和学业规划,让自己尽早地具备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立足;
为了提高反应速度、适应能力,为了扩展发展面和确保发展稳定性,我们应当重视通识知识的学习和通用技能的培养,应当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事业,应当多关注大环境、大形势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