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有关理论、观点和方法灿若星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诸多论述,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对人的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兴于诗”是第一个阶段。孩子学知识、长学问,都是从具体开始、从感性起步的,诗一类的载体,能有效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中国最早的《诗经》,反映了生产劳动、风俗婚姻、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孩子通过诵颂诗句,能提高兴趣,启迪心智,在形象生动的语境中,积累和丰富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
“立于礼”是第二个阶段。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是行为规范,今天看来,它也是一种社会道德的表现,是与法制并行不悖的社会治理方式。而放在对孩子教育上,还可以引申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行为等知识体系。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知识学习和行为塑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增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步具备了立德、立行、立人的实际本领。
“成于乐”是第三个阶段。孔子认为,“乐”(音乐、快乐等意)能陶冶人的情操。以乐教人,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修炼,可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迸发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体验,最终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想境界。
总之,教育孩子是个大学问、大智慧,我们应当充分吸取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教育出“接地气,有境界”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