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天。从父母开始准备孕育孩子时的“白纸状态”,到长大成人,父母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一、好的教育从父母的观念开始
以前,经常听到大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科学备孕、孕期饮食习惯(如喝酒、抽烟等)都会对新出生婴儿的健康、长大后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宝宝出生以前,就会经历各方面的敏感期,包括视觉、听力、语言、数字、情绪控制等,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顺利成长的生命助力,科学养育孩子的很重要一步,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抓住这些敏感期,不仅会让学习变得轻松,而且事半功倍。
刚出生的婴儿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明确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想要什么:父母的积极陪伴和互动,他们想要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又会遇到养育方式的选择:是选择传统的打骂教育,还是对孩子的要求积极回应,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孩子的话就是圣旨”的溺爱型养育?这是一个选择。
二、言传身教,比任何教育方式都可靠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模仿,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学习方式,他们模仿我们的动作,模仿我们的语言,并且在每天的生活成长中,反复的重复、再重复,就习得了我们的教育成果——父母的言行。
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学习对象!
好的教育,还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想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和孩子一起过马路的时候,就要“红灯停,绿灯行”;想要孩子遵守“家规”,比如要言而有信,那我们答应孩子的话就要兑现,而且,所有规则对所有人都适用,不仅是孩子。
三、尊重孩子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科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3~5分钟,4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能够提高到15分钟左右,另外游戏能够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游戏中的孩子注意力会长一些。意识到孩子每个年龄段的注意力时间,我们就不能指责孩子上45分钟的早教班能全神贯注。
再比如,分享。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2~7岁为前运算阶段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与自己是一样的。三山实验[1]也说明孩子还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尝试理解孩子的“不听话”背后的原因: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并不是不良行为[2],也不是“调皮、不听话”。试着分析孩子背后的诉求,是身体不舒服了,还是要寻求关注,又或者是全力争夺,想让父母屈服于自己的哭闹?每一个行为都有其要达到的目的,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惩罚、体罚绝不是唯一解,一定会有一个让双方都欣然接受、长期有效的近似最优解!
四、即使不能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至少可以选择高质量的陪伴
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孩子的兴趣,争取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如果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选择去更高质量的学校,那么至少可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尽量多地与孩子积极互动,尽量少地玩手机。
五、逐步放手,唤醒孩子的自律
孩子开始上学之后,父母就不能24小时都能陪在孩子身边,也没有精力控制孩子所有的行为、决定;而且孩子长大之后,在心理上也会有脱离年幼时跟随父母的愿望。
我们不能事事控制孩子 ,那样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逆反,甚至报复性暴力行为。
现在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以前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上网课已经成为了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会有相当比例的学习是在电脑前、手机上进行的。
堵不如疏:父母不可能时刻紧紧地盯着不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与其每次都有大人来控制孩子的接触时间(大人的管制),还不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制定规则,提升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慢慢培养自律,我们也才会放心地让孩子去接触这些对大人都诱惑力极强的电子产品。
而一旦拥有了这种自律,孩子也才是真正的成长,才能足够成熟,足够强大,足够独立,也才会用于承担自己的人生。
我想这些是父母能给与孩子的最宝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