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基础,却是很多家庭没有做到的:父母心理和能力两方面,都是合格的成年人。
首先是要知道生育对自己的影响,也知道养育需要自己付出的资金和精力,在这基础上,理性做出决定,并选择合适的时间。
如果生育本身就是出于“别人都生了”或“家里催”或“没考虑也没准备的纯意外”,那后面的教育也避不开横向比较、各家庭成员实施不同方向的管教引导、决策随意。
第二,知道这个新来的生命是独立的个体。
不是一个可以被自己欺负、呵斥、用来发泄情绪的弱者;也不是一个给自己挣面子、延续自己未完成梦想、满足自己对权威感的需求、养大了就反哺自己的工具人。
第三,知道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长处和弱点,并做好配合。
比如,急躁、承压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一方,需要克制自己,和年幼孩子处理冲突的时候,要有冷静平和的成员在场。
比如,意识到自己内心有未解决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当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提醒自己是自己的问题,不要投射、发泄到孩子身上。
第四,知道自己的资金和资源在哪一个水平,合理安排计划,定义自己的“足够”。
举一个例子,我从这段对话中受益匪浅。这是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爸爸是高校建筑系教授,妈妈是护士(护士在美国属于中高收入职业),两个人有一个可爱聪慧的女儿。当时去他们家做客,聊到了教育支出这个话题:
考虑到纽约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夫妻双方决定只生一个孩子,把爱和关注都给她;
计划未来送孩子去很好的私立中学,但学费高昂,于是两人选定了距离纽约市1小时车程的优质公立小学,学费可承担,教育质量优;
为了方便交通,一家人搬离纽约市,在离孩子校园附近租了一间高层公寓;
为孩子的乐器学习、运动课程、夏令营/游学费用、高中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大学学费…建立家庭账户,且不排除挪动两人养老账户的可能性。
永远有更贵的城市,更贵的学校,更贵的艺术体育培养,更贵的乐器…父母要做的不是一直看向“更贵”,而是做出基于现实的理性计划和决策。
父母要知道自己是谁,量力而行。
我见过一位前辈,送女儿进每月学费12000rmb的幼儿园,当时他正处于事业高峰。两年之后行业发生变化,妻子几乎没有收入,他尝试转行、创业都无果之后,只好改变了女儿的贵族培养教育计划。女儿可能意识不到太大差异,他自己却开始承担某种愧疚感。
知道自己是谁,才不会被“我的孩子就是要世界上最好的”这种想法裹挟,也不会把自己在经济和心理上拖垮,更重要的是,不会把荒唐的期望和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我已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
心理方面能做到以上这些的父母,能力也通常足够:
承压,情绪控制,语言沟通,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财务管理和理性投资,有效信息来源,有效社会关系…
能做到以上基础,再去优化细节:
运动是曲棍球还是滑雪;孩子的天赋是在绘画还是音乐;周末是学奥赛还是编程;如何处理孩子的懵懂情愫;是否计划出国念书…
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人,照顾好自己,其实就应该做到以上。多一个孩子,是各方面更大程度提升,而不是突然从0学习。
然而现实是,很多做了家长的人,在心理和能力两方面,自己都还是孩子。
还没从自己父母的庇护或伤害中走出;
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稳稳站在自己的双脚上;
还没有面对过自己的最想要和最惧怕;
还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贪婪,不断张望他人,任凭不安感驱使自己横向比较;
还不了解世界,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还不能够勇敢乐观面对现实,拥抱现实,着手处理现实中大大小小的麻烦…
其实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从来不会用物质来衡量父母给自己是否是最好的教育。
我跟我爸妈说,他们做到了85分,是优秀的家长(15分用来提醒自己,有的不足需要在我这里得到修正),我的好朋友给他爸妈打出了100分满分。
我们感恩的点有:
父母是无条件爱子女,于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父母始终坚定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自己经历什么起落;
父母给了足够空间,孩童时期鼓励尝试,不操纵压制,成年之后适时放手,转变为观众;
父母自己都是很好的个体,也就是role model:自信,独立,坚韧,理性,尽责于工作,尽心于家庭,对自己有要求,对自我行为有约束,有爱,有责任,保持阅读习惯,持续学习提升,生活中不会忘记美感与快乐…
成为好的自己,是成为好的家长的前提。
至于最不最,不是从什么排行榜中去比较,而是孩子在懂事之后,给父母的反馈。
今年因为疫情,我一直被困在德国,跟爸妈语音聊天比较多。有一次我爸和我聊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我说:“我给你打85分,是A级别家长。虽然我有时候讲一些你的小问题,其实我知道我就是那种很难养的麻烦小孩,而且我其实也没有信心之后能做到比你更好啦。”
我爸在语音那头沉默了数秒,说:“有你这句,就够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好的自己,有美好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