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爱,有尊重。
托尔斯泰曾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相信大家都听过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故事。梁启超对孩子的教育并非是严父的说教与责备,更没有“成功人士培养秘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启超和家人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传达牵挂之情,但他从不避讳表达对孩子们的思念,爱透纸背,情长纸短,书不尽意。即便远隔千里,也能做到父爱“一直在场”。
他一面是近代中国挥斥方遒、高谈阔论的启蒙开智者,一面是大家庭里的“贴心暖男”:亲自挑选女儿衣料的花色找人做,逛街看到好看的花色也要远隔重洋从家寄到日本(当时梁启超在国内,亲属在日本),作为一个整天忙得脚不沾地的“直男”,梁启超对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处处留心,这在100多年前实属难得,试问当今又有几个父亲能做到呢?
而梁启超和妻子的相处日常,也会在信中给孩子们交代:
“每晚散客后,与汝母杂谈,动至夜分。”
“夕间辄与汝母对酌微醺,甚乐也。”
夫妻之间的恩爱日常,也是对孩子日后夫妻相处最好的示范。
看10本育儿书,不如拿出10分钟,仔细观察一下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好好交流,用心想一想,如何珍惜这段亲子缘!
2、积极的正向影响,父母的陪伴、鼓励和支持。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宾塞说:
“我们终其一生,也许不会积累太多的财产,也没有什么名望。但每一个父母都通过生活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品行。把这些给孩子吧,他们会用新的生命去放大,发出光芒。”
虎妈蔡美儿(Amy Lynn Chua)曾引发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全球大讨论。当时(2011年1月)《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Tiger Mother,又名《我在美国做妈妈》)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美国媒体非常不负责任地大肆宣扬她严厉不讲理的部分,却没有去对她教育理念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导致了全世界对于亚洲父母都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很虎妈的大女儿Sophia,本科就读于哈佛,随后又赴耶鲁法学院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她还加入美国军法部队,成了一名二级少尉。小女儿Lulu紧随姐姐的步伐,考取了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
HbNH-xm">多人苛责虎妈对孩子过于严厉的高压手段,但又羡慕在这种环境下培育出的优秀孩子,没有人深究,其实虎妈培养两个女儿成功的背后:
更难得的是其以身作则的陪伴和坚持,以及让孩子充分相信自己有做任何事情的能力。
她的大女儿索菲亚曾给《纽约邮报》写信,称自己很认同父母的抚养方式,这种严厉教育让她更加独立。她还在采访中说道:
“我从上高中开始,她就不参与我的选课了。她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我上过军事历史课,类似这种‘非传统亚裔要选的课’。我觉得她的培养更多的是给予我自信,和培养好的工作(学习)习惯。从小培养这样的能力,非常有益于我今后的发展。”
压榨只是表象,虎妈曾在采访中说:
“我只关心孩子是否真实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我觉得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达到卓越,不要自己认为自己有短板,而是要不放弃地努力。”
虎妈成功的真正原因可能一直都是她在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一种生活态度,不轻易认输,不轻易自己看轻自己。而且她愿意全程陪同孩子体验这个最艰难的过程,让孩子真正信服:妈妈百分之百相信我有这个能力。
3、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养育孩子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懂。
孩子的智商,受基因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大;
孩子的性格,受基因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气质。
有很多家长因为误信孩子是一张白纸的理论,觉得父母就是作画的人。最后画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所以家长们焦虑不已,对每一个决策都战战兢兢,生怕哪一笔没画好,毁了这张画;同时他们也会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路线成长成而烦恼不已。
其实大可不必。
孩子压根就不是什么白纸,他是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随着年龄越大,基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大。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之一,其作用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不会有“在白纸上作图”这种开天辟地般的效果了。(当然,我们必须强调,这是假设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的,虐待孩子,或者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非常大的负面作用的。)
与“白纸”相比,我觉得一个初生婴儿更像是一颗种子。父母要做的,就是放TA放在一个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适时浇浇水,修剪一下枝叶,只要做好这些辅助工作,搭建合适的环境,种子自己就可以茁壮成长。
作为种子的看护者,父母更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天性成长的优质环境。如果这是水生植物,你就该把它种水里,而不是种在田里,给它施最贵的肥, 然后告诉它“这都是为你好”,它真的不需要!
孩子们不是白纸,不是画上了一笔就再也擦不掉了。也正因为他们是种子,所以“容错率”比白纸高得多。你多浇或少浇10毫升水,修枝时多剪或少剪一两枝,多晒或少晒五分钟阳光,都不会对种子的生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把孩子当“种子”来对待,不仅父母减轻了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也会轻松很多。
4、尊重而不敷衍,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助于孩子思辨能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是美国比较主流的思维模型“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有一种对“Critical Thinking”更准确的翻译是“判断性思维”,说白了就是对于任何一种说法,都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判断他的真实性,并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我们小时候,家长的普遍思维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听就行了。以至于孩子在父母的权威下,只能听父母或长辈的一面之言,也不敢有多余的想法,这种教育模式,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一般到了6到7岁,就可以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了。
首先,就是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不要烦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正是你引导孩子培养思辨能力的好时机。
对于你知道的问题,不必急于给孩子一个答案应付了事,而是引导他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没关系。
比如,院子里一个小小的池塘,孩子问你这里有鲨鱼吗?
你可以问:鲨鱼有多大,你能比划比划吗?
在孩子用力比划的同时,你就可以说:“你觉得这个池塘里可以容纳下它吗?”一步步引导孩子思考。
对于你不知道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一起查阅资料找答案,同时引导孩子以后有问题也可以这样去寻找答案。
其次,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能力培养,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问出优质的好问题。
问问题不代表会问问题,更不代表能问出好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我看来,好问题至少有四大特征:表述精准、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答案开放。
一个孩子能问出好问题,背后隐藏的信息是:
我在听——专注力
我听懂了——理解能力
我思考了——发现问题
我找到了漏洞——思辨能力
我还想了解更多——解决问题
表明孩子已经进入到高级思维能力区间。而那些提不出问题或只是随口一问的孩子,要么是没听懂,要么压根儿就懒得想。
一个好的问题,能驱动思考,打破既定模式,展开想象,探索无限可能性。
怎么让孩子学会提出好问题,这就不得不回到第一步:先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