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经常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一不称心如意,就会发些脾气。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就更让人尴尬了,不仅影响其他人,父母自己也会心烦。
为了让孩子不再吵闹,很多人会激烈地教训孩子,跟孩子说「要听话」。但这种方法一般不会有什么效果,孩子很可能会因为被骂,觉得更加委屈,吵闹得更厉害。如果孩子能控制住情绪,往往也是被父母反常的态度吓到了,觉得害怕,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对孩子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好处。
另外一些父母呢,可能就会选择「息事宁人」,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看到父母是这种态度,他就知道,下次如果再有什么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发生,只要自己哭闹,爸爸妈妈就会满足自己。
所以,不管是息事宁人,还是严厉批评,都不是最优解。那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既把局面控制住,又能让孩子慢慢学会控制情绪呢?
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不对情绪做价值判断;第二步是,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和发泄情绪的边界在哪;第三步是把情绪和问题分开,搞定情绪后,再去解决背后的问题。
我们一步步来,先看第一步。
1、第一步:不对情绪做价值判断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觉得,开心、快乐这种就是好情绪,小孩笑得再大声、时间再长,我们都不会觉得有问题。但如果他连着哭十几分钟,我们就会觉得很有问题,因为认为哭背后悲伤的情绪就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很想改变这一现象。
其实这是对情绪有很大的误解,并不是说悲伤、愤怒这些情绪就一定是没用的、不好的,需要去控制。如果你能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时很开心,笑一个下午,那你也得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时不高兴,哭一个下午。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小女孩莱丽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她头脑里五个代表不同情绪的小人,都在努力帮助她,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代表快乐的小人,而是代表悲伤的小人。这部电影说的其实是,人类的所有情绪,包括悲伤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儿子闷闷不乐的时候,我一般不会马上去问,「你怎么了啊?不能这么闷闷不乐啊!」相反,我会给他一些时间去调整情绪。因为人不高兴是很正常的,负面情绪也没那么可怕,不用一出现就得去想办法消除。大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当下都会不开心,甚至想发脾气,我们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立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呢?
所以,你要想让孩子学会慢慢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先纠正自己认知,不要把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不对它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
2、第二步:引导孩子认识并适当发泄情绪
那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引导孩子适当地发泄情绪。
很多孩子都不善于表达,不知道自己哭闹背后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父母发现孩子哭闹了,就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目前的感受,和导致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是什么让你很生气?」「现在觉得很难过吗?」
这种引导式的提问,可以帮孩子认清楚自己的情绪表现,慢慢地他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力也会更多地放在表达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然,认识了情绪之后,还是需要发泄,而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引导孩子找到情绪发泄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也不能损害公共财物或者自己的财物。
比如说,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通过哇哇大叫来发泄,但如果是在考试期间就不能这么叫,因为损害别人利益了。也可以让孩子扔枕头,但不能扔在地上,因为损害他自己的财物了。很多孩子会觉得,我生气摔自己的东西还不行嘛!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告诉他,发泄情绪是有边界的,然后引导孩子通过其他形式来发泄。
再比如说,有一次我出去旅游,同行有个六岁的小女孩,一看到让她惊奇、高兴的东西,就喜欢动手拍打身边的人。你要知道这个孩子六岁,打几下其实还挺疼的。她后来跟我熟了,如果我刚好站她旁边,她也拍我。我就问她,「你是不是很高兴?」她说是的。我说:「可是你高兴你为什么要拍我?」她说:「啊?因为我很开心呀!」所以这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拍别人是她无意识的情绪表达。我就说:「可是你拍我的时候你很高兴,但我感觉不好,你开心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让别人感觉到快乐呢?如果你觉得很开心,你可以拍手,我也可以跟你一起拍手。」
小朋友的家长和其他被她拍打过的人,会觉得小朋友嘛,开心的时候拍一拍别人,也没什么,甚至还觉得特别好玩。其实就是在无形中允许孩子突破了情绪表达的边界,只不过因为开心、高兴在我们眼里是更积极的情绪,所以就不太在意这个边界。但实际上,就像我刚刚提到的,任何情绪都是有价值的,那任何情绪的表达也都是有边界的,愤怒、悲伤的表达有边界,开心、快乐的表达也有边界。如果在表达积极情绪的时候,不注意提醒孩子边界问题,那他在表达消极情绪的时候也很难不过界。
只要孩子懂得了情绪表达是有边界的,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发泄、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仅我们自己可以不那么辛苦,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会慢慢增长。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理孩子了,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处理情绪的时间做出反馈,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关心他、引导他。
比如,我儿子跟他爸吵架了,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生气,那我也不会去打搅他。等他自己调节完出来的时候,如果比上次生气时间又短了一点,我就会夸奖他说:「这次你情绪恢复的时间好像短很多,我觉得做得特别好。」那他就觉得心情很好,慢慢地,他经常会跟我总结说:「妈,虽然我今天又发脾气了,可是发脾气的力度我控制得很好,而且我很快就恢复了。」
情绪控制和调节其实很不容易,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情绪管理,成人是这样,孩子更是如此。
3、第三步:把情绪与问题分开
但管理好情绪并不是终点,下一步还要把情绪与问题分开。因为情绪其实是我们判断问题的风向标,如果发现有情绪了,那说明情绪背后存在问题,情绪在提醒我们要去关注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不是说孩子犯任何错误、出现任何问题父母都接受,我们要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所有的情绪。很多的孩子会一边哭,一边跟父母讲问题,这样就把情绪跟问题都混在一起了,其实你给他点时间,让他先哭完,然后再理智地去表达、处理问题,情况就会好很多。
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就开始哭,这时候就先让孩子哭完,冷静一下,然后再去询问,为什么会被批评,怎么去解决。让孩子一边哭一边讲问题,一来他常常讲不清楚,二来孩子很容易误解成你是因为他哭了所以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该解决,这样下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用哭闹这种情绪发泄的方式来要挟父母。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孩子一起逛街,他看见一个玩具就不走了,父母一说不给买,很多孩子就开始哭闹。一方面是要求没被满足的情绪发泄,另一方面,一些孩子确实会用情绪还要挟父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家就有个规定:一般出去逛街只买一样玩具,而且得是跟家里不一样的玩具。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就是喜欢老买同样的东西,我们家儿子就喜欢各种各样的车,我们也同意他买车,但如果他想买的这个车和家里的很像,我们就不会同意。这时候如果被拒绝,他其实已经有情绪了,可能迫不得已就买了另外一个,如果走着走着又遇见第二个想买的,再被拒绝一次。他就会崩溃了,开始大哭,甚至说我拿自己的压岁钱来买。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得把问题和情绪分开,不能因为孩子有情绪了,就在问题上做妥协,你一哭我就给你买。我就会跟孩子说:「你想买的东西买不到,确实很伤心,可以到妈妈怀里哭一会儿。」哭的时候他就说:「那妈妈我可以买了?」我会说:「这次不可以,但你可以哭一会儿,妈妈能理解你的情绪,但是你不能够破坏规则。」
当然,这种讲规则的时候,父母不能只是温和而坚定地拒绝,而是要给孩子另外一个选择,这样也有助于孩子恢复情绪。比如,很多家庭平常都会有奖励机制,表现好可以拿到小红花之类的。那你就可以跟孩子说,你拿到几个小红花,就可以带你来买你想要的玩具。通过这种方式把买不到玩具的问题给解决了,孩子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的情绪就会渐渐平复下来。
这样几次下来之后,孩子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发脾气了。
4、总结
要想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让他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分这样三步来做。
第一步,不对情绪做价值判断,父母要认识到,消极情绪也是有价值的,不能要求孩子不出现消极情绪。第二步,引导孩子认识并适当发泄情绪。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孩子用语言描绘出自己当下的感受,然后允许孩子有边界地发泄情绪。最后一步,就是把情绪和问题分开处理,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完,再理智地去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以免让孩子养成用情绪要挟父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