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会玩的父母吗?
虽然现在的年轻父母,越来越知道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玩耍」和「游戏」,父母们还是经常有很多的误解。
一个典型误解是,说到「玩」,父母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到游乐园,或者给孩子买各种玩具。在玩具稀少、要隔很久才能得到新玩具的时候,玩具给了孩子飞向想象王国的翅膀。当玩具不再特殊,儿童那份无上的喜悦和让幻想飞跃的机会就被剥夺了。所以,玩具买得多,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玩」的质量。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最喜欢的「玩」的方式,其实是和父母一起玩。
但很多父母都不会玩,为什么呢?往往是因为大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生活中树立了太多理性的目标,从而失去了游戏和玩耍的能力。
具体来说,父母会更关注玩的结果,而孩子会更在意玩的过程,孩子常常因为好玩而玩,但是父母总希望玩得有价值。比如父母和孩子玩一个抛球的游戏,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抛球动作,但孩子只是对抛球本身有兴趣,能不能正确抛起或接到,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意义。如果父母放不下自己的控制欲,强调正确的动作才有价值,那么游戏本身的乐趣,很可能就被这个「正确」的目标赶走了。
也正是因为父母对于玩的教育意义比较看重,所以常常会认为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没意义、没意思。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有一位听众就这样跟我说:「说实话,每次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游戏真的是很无聊,实在是幼稚得很,但是孩子们可以不厌其烦地玩。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如果今天讲一个故事,明天换一个新的故事讲,我觉得还好。可是我儿子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还要听这个故事,他会把同一个故事听上 100 遍, 我就要把同样的故事讲上 100 遍,特别崩溃。玩也是一样的,今天倒水玩,很开心,明天还要继续倒水玩,后天也是,玩的都一样,也没什么长进。我都不知道他到底在玩什么!」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就是典型的不能体会孩子从游戏中获得的乐趣,这样也很难成为一个能陪孩子玩、会陪孩子玩的父母。
那么,了解了不会玩的原因,是大人太看重结果和意义、忽视过程的乐趣之后,我们要怎样成为一个会玩的父母,怎样进行游戏化教育呢?
2、如何更好地跟孩子玩游戏?
所谓的游戏化教育,有两种方式:玩游戏和用游戏要素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直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或者解决问题。
我有一个线下工作坊的学员,就用游戏化解决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他说,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喜欢背英语单词,想到我说过的游戏法,就把女儿要背诵的英语单词,转换成填空游戏,孩子果然喜欢填空,喜欢玩。她越来越觉得在游戏中学习,确实是个好主意。这样就轻轻松松地,把孩子不想做但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怎么做好呢?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做到跟孩子有很好的联结,要不然可能花掉很多时间,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陪伴作用。这里我有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父母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建立联结。
第一个,一定要有目光的交流,而不是各自玩各自的,或者父母虽然坐在孩子身边,却在刷手机。目光的交流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同步,觉得父母是真正在和他一起玩的。
第二个,亲子间要经常有身体接触,玩得好抱抱,玩得不好也要抱抱。多玩一些身体接触的游戏,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有很多好处。
第三个,父母要具有同理心,能和孩子共同感受一件事的成就或沮丧。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搭乐高,怎么都搭不好,家长就在那里指导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其实家长和孩子是两个角色,孩子在玩,家长在指责他。小朋友会觉得爸爸妈妈是挑剔的、监督他的人,这样他们的联结就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如果他搭不好,我们可以说,「哇!我觉得这个好难,把这个东西放上去试一试吧」,或者是「我要倒了,我要倒了」等等,跟着孩子一起「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和孩子产生共鸣,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结。
这就是游戏化教育的第一种类型,先建立有效的联结,再用玩游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背单词,比如搭好乐高。
3、怎样利用游戏的元素去助推孩子?
第二种游戏化教育不大一样,不是用一个完整的游戏去实现一个教育目标,而是仅仅运用游戏中的一个要素来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把游戏的元素和游戏设计运用于非游戏场景。
简单说就是,我们并不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方案,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个设计环节或一个要素,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说,早上叫孩子起床,父母可以直接催促,「快点,快点起来了」,但这样说话很生硬,往往没有效果。如果父母说:「毛茸茸的北极熊要来了,它要舔你的小脚,舔你的小腿,舔你的胳膊……」同时把手伸进孩子的被窝,去摸他相应的部位,孩子就会被自然地叫醒。你会发现,用这种方式,孩子会愉快地起床,不太抗拒大人的催促了。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了游戏里面的「叙事」动力机制。
再比如,孩子在外不想自己走路,要大人抱,父母说,「我们比赛,看谁能第一个走到前面的路牌」,这就用了游戏里的竞争机制;
再比如,父母如果说,「你要是能自己独立走到前面的路牌,我就奖励你一个冰激凌」,就用到了挑战机制和奖励的组建因素。当然这种奖励体系,比如贴小红花的方式,幼儿园老师已经用得非常熟练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来了解,游戏由哪些部分构成?这样才能去做设计。
一个游戏其实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动力,包括情感、叙事、关系等方面,也就是说,是什么在推动游戏的发展;其次是机制,包括挑战、竞争、还是合作的,也就是说,游戏到底是怎么玩的;第三是组建,包括成就、徽章、排行榜、等级等,也就是说,游戏的成就体系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用玩游戏的方式,还是用游戏的元素来设计,这都是孩子喜欢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游戏中学习,几乎是他的本能。孩子从小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去学习的,甚至对孩子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只是我们成年人忘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童心和目标而已。所以,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父母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让孩子做孩子本来不太愿意做的事。
4、总结
怎么用做游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动机,实现从「你应该」到「我愿意」的转变。虽然游戏化教育有很多好处,但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游戏的意义,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并不能算是「会玩」的父母。
所以,我给了两种游戏化教育的方式,一种是用游戏的方式去陪伴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介绍了三个小技巧,可以帮你和孩子建立联结。另外一种方式是,不用一个完整的游戏,而是用其中的要素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