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通过正确纠错,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1、有哪些错误的纠错模式?
我们先从一个 10 岁男孩小任的经历讲起,他是我在一次工作坊里认识的。他这样跟我形容他和他妈妈一个普通的早晨经历:
早上闹钟铃一响,我还没醒,我妈就说「快点起床了,你又要迟到了」;穿个衣服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对;吃早饭,一定要让我吃完她准备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说早起十分钟就都解决了;拿起书包要走人,一定要让我检查一下有什么没带的,万一检查出来真有忘带的,赶快去拿,她又批评我丢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就算忘了,我也不愿意去拿,免得被唠叨。
总之,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你听听看,你自己会不会也像小任的妈妈一样,经常催孩子、挑孩子的错呢?小任妈妈就直接跟我说:「没办法啊,如果你不催,他根本就不会动,总是要你推一推,他才动一动,一点学习的自觉性都没有。」
小任妈妈的话,其实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老觉得孩子不够自觉,所以着急提醒孩子把错误改掉。我管这种叫做「快点+纠错」模式,这样父母不但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不会更加自觉,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
除了这种「快点+纠错」的模式,很多父母还会陷入另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纠错模式,叫做「纠错+讲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当她跟我诉苦,讲她和儿子的大战时,我一开始有些想不通,这么温和的人,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孩子又才上小学四年级,正常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跟父母爆发太大的冲突。
于是,我们两家人就约着吃了顿饭。我们一坐下来吃饭,我就发现了这位朋友的问题所在。
从她儿子坐下来开始,她就开始跟小孩讲,「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你身上」;当孩子拿起筷子时,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在上菜的过程中,尽管她在跟我讲话,但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
在整个饭局中,我这位朋友的确是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跟孩子提什么学习成绩,或者要求孩子要表现得怎么怎么好,都是在轻声细语地提醒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要点。但作为旁观者,我明显看到孩子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也不太想说话了,所以当我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太愿意理我。然后,我的朋友就跟他说,对人要有礼貌,沈老师跟你说话,你就好好跟她聊一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沈老师说说,等等。
这时候,这孩子就语气很不好地说:「我觉得妈妈你很烦。」我朋友马上说:「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我怎么烦呢,我又没有怎么说你。」
听到这,我就跟我朋友说:「其实我也觉得你挺烦。」
你看,在短短的一次饭局中,她时时刻刻用各种各样温柔的方式去提醒孩子。虽然她觉得自己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方式也很温柔,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满的,一直在挑剔,一直在纠错。
这种「温柔纠错」,是现在的父母很喜欢用的方式,80 后的父母尤其擅长。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我把这种模式总结为「纠错+讲道理」模式。
很多父母抱怨说,已经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很好,也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甚至在看过各种鸡汤文后,都已经接受孩子的平凡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还是各种不满意呢?其实就是因为自己进入「纠错+讲道理」模式,让孩子觉得不耐烦。
2、为什么父母喜欢催促和纠错?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快点+纠错」和「纠错+讲道理」的误区呢?其实不管这两者的表现是什么,本质都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长们坚信自己的认识远高于孩子,坚信孩子只有符合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如果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跟父母不一样,那一定是孩子走弯路了,要纠正过来。
在这样的执念下,父母必然会做的事情,就是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控制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方向,而忘记了了解孩子,给予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了能否上好的学校,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因此,无论孩子的智力、能力如何,他们都会按照通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不是反思孩子的成长困难和需求,而是不断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父母认为正确的轨道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都被父母忽略了。
有的父母觉得学习成绩不重要,坚毅的品格或开朗的性格很重要,因此,如果孩子表现出不那么坚毅、不那么开朗的一面,父母就会很焦虑,会通过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发展到自己希望的轨道上。
所以,不断的催促和纠错,就是为了两个字: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
只是有的父母会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控制,有的父母会用看上去比较开明的方式控制。比如接受「平等民主」观念的父母,经常会给孩子各种选择,问孩子:你想要吃苹果还是香蕉?孩子两选一我们会很开明地接受。如果孩子说:「都不要,我要吃冰激凌。」父母马上就会举出吃冰激凌的各种坏处,不允许孩子吃,一下就撕破了自己平等民主的面孔。表面上,我们给了孩子选择,但其实是让孩子挑一个我们给的选项,孩子的选择完全不能超越这个范围,这背后依然是控制。
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纠错方式是不对的,不能「快点+纠错」,也不能「纠错+讲道理」,也知道了我们催促和纠错的本质,其实是控制。那么,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纠错方式呢?
3、如何正确纠错?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反思对错,在想纠正孩子的错误前,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是对的吗?其实,父母虽然经验比孩子多,思考能力比孩子强,但常常并不是对的。
为什么呢?我从社会学的角度,帮你分析一下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社会学认为,我们的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到「后喻文化」社会。简单说就是: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非常管用,具有权威性;工业社会是「中喻文化」社会,年轻人和老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用处,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而智能时代是「后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轻人的知识和技能引领社会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年纪大的人不得不向年轻人学习。
在这个意义上,当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在后喻文化社会,我们做父母的,更应该向子女学习,即使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由于他们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是我们当年不熟悉的。
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方面,当然,前提是在用眼健康的情况下;孩子喜欢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是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不一定是叛逆,因为平等是未来社会的通用原则。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不一定是正确的时候,也就不会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不管是催促的方式,还是温和的方式,都不会用。所以,你发现没有?正确纠错,其实就是放弃纠错,放弃催促。
听到这里,你可能就觉得心里没底了,那不去纠错,不去催促,应该做什么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当然不是,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弯下腰或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他的同伴,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来讲,其实就可以使用我在发刊词提到的最核心的方法,优势累积法。
当父母不断纠错催促,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孩子很可能认为父母指出的问题是真的,结果真的就越来越弱;但反过来,如果父母尽量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即使一开始有夸张的成分,只要孩子把这种鼓励看作真实的,那么很可能会自我实现,结果可能孩子也会变得很强。
具体要怎么做呢?还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父母要做到的,就是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优缺点的说法是带着大人的价值判断,特点是客观的事实和状态描述。
第二步是,父母要看到孩子做得正确的、可复制的行为,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体验被肯定的感受。
第三步是,每星期至少花 6 个小时,跟孩子一起做愉快的亲子互动,不谈学习,就是玩玩游戏,让快乐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动。玩游戏的好处,以及怎么玩,我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4、总结
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够自觉,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孩子,所以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快点+纠错」模式,不断催促孩子;一个是「纠错+讲道理」模式,温和地纠正孩子。
这两种纠错方式,不但父母自己很累,孩子也会很烦。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法是:
首先,每次想纠错前,父母就反思一下,自己真的是对的吗?一旦父母认识到自己也不一定对,就会放弃催促和纠错。然后就可以用优势累积法,先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然后及时肯定孩子做的正确的行为,而且尽量每周花 6 个小时和孩子玩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