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很长的
这个观念很重要,它提醒我不要顾及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人生的马拉松太长了,相比之下,起跑线附近抢跑一两步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作为拥有学习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成年人,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还在通过阅读、思考、尝试与探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打开自己的边界、增加生命的不同可能性,四五岁的孩子,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供她慢慢发展、探索,完全没必要着急呀。
只要她喜欢的,总是有机会去学会的。所以,家长完全不必听到“小时候一定要学一种乐器”的说法就去报名乐器,听到“小时候一定要学舞蹈”的说法又去报名舞蹈,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在学钢琴、合唱、英语、围棋、乐高、绘画、柔道、羽毛球等等,也都给自己孩子报上。说实话,这些课程都很好,小时候学也有好处,但一股脑都报上,这个孩子不累吗?真的能学到多少吗?如果我们心里想着人生很长的话,就可以根据孩子的精力,科学地安排那么一两种,让孩子坚持学下来,其他的,就算小时候来不及学,后面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学啊,可以在她想学又有精力学的时候再添加进来,说不定她学习的动力还更强呢!如此一来,也觉得未来更可期待了呢!
能够开发的潜力是很多方面的
那么,就算不着急,孩子处于起跑线阶段,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呢?鉴于这段时间是孩子发展的诸多敏感期,诸如语言啊、空间啊、感官啊、动作啊、审美啊、阅读啊等等的敏感期,作为家长,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配合一下、刺激一下,比如孩子确实对阅读感兴趣,那就多给他准备书、多给他讲故事等;他对空间感兴趣,就和他一起玩玩乐高;他对衣着、审美提出要求,就可以带他自己给自己选衣服等等。但是,我觉得敏感期这种东西,刺激一下确实让孩子表现得突出一点,就算没突出,至少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这方面的潜力的,确实是有点好处的。但没来得及刺激也不用太焦虑,所谓潜力,就是等待开发的能力嘛。也不会说刺激了就会发展得神乎其神,不刺激就失去了可能性。所以,能刺激就刺激,没刺激也不必太焦虑。
学习是需要练习巩固的
那么,潜力怎么开发呢?我觉得潜力的开发,就是较为系统的学习过程了。而想要真正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就需要足够的练习来匹配。比如,虽然小孩子记忆力好,但只靠每周两到三小时的英语课,她也不会记住太多的字母和句式,还是得回家练习,才能真正记住;就算小孩子乐感好,钢琴等乐器一学就会,若是只靠课上的时间学习而不回家练习,也不可能钢琴技能突飞猛进、考级轻而易举。作为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课上学会了往往只意味着知道了、理解了、明白了,到自己熟练掌握、当作工具灵活运用、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要经过很多练习才行。所以,家长一窝蜂地想要给孩子报课程肯定是好意,但只是报名课程却不匹配课下的巩固练习,那么课程的学习往往还只能获得蜻蜓点水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呀~时间长了,便听到家长抱怨课程没用,其实,这还真不是课程的“锅”呢~
一天的时间是很短的
那么,不仅要学习,还要练习,时间从何而来呢?
孩子白天待在幼儿园,家长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再去上兴趣班,如果剩下还有时间的话,就是练习的时间了。所以,回到最开始的小标题——人生虽然很长,但是具体到每一天的时间其实很短的。
我粗略算一算,每天晚上六点半开始的话,九点准备睡觉,中间还要寓教于乐、陪孩子玩一玩,一天最多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每周工作日五天的话,我家孩子有两天有兴趣班,一天去游泳运动,也就只剩下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周末两天时间倒是比较多,但是还有外出参观、全家出游、健身、互动娱乐啊,平均下来周末每天8小时真的不算少了,不过就个人感觉而言,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长时间,孩子毕竟是要玩的,不可能总是学习与练习,逼得逆反了就得不偿失了。于是,周末的话,真正用于学习与练习的时间能三四个小时,也就不少了。那么,一周加起来,也就十多个小时的练习时间。现在各家的孩子,基本上至少涉及阅读类、语言类、健身类、艺术类、思维类等几类课程,分散下来,一类课程也就能练习两三个小时,真心不多呀~
教育是需要过程的
虽然每周练习的时间不算多,但是日积月累下来,慢慢地就会有改变。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大人,要和自己的情绪做对抗,保持耐心,不能期待太高、不能要求太急。比如,我家女儿出去玩想要买礼物,不给她买她就哭。这个事,我处理了几个月才彻底处理完:
第一次逛商场,她想买公主娃娃,我答应了,并告诉她一个月内只能买这个娃娃,不能买其他的礼物了,她当时很开心地答应了,但并不知道答应意味着什么。
过了一周逛商场,她又看到了新的公主娃娃想买,我提醒她不可以。因为已经上次她已经答应我“一个月之内不能买新礼物”了,她这时才知道自己当初答应的内容意味着什么,知道自己真的不能买新的娃娃了,于是开始哭闹和打人。这时候,我采用处理孩子情绪的流程:①先要给孩子的情感贴标签,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感类型,②与孩子共情她哭泣的原因,告诉孩子你理解她,③接着帮孩子认识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先对她表示了共情,但还是要求她遵守承诺,哭闹是没用的。可是,她那次还是哭闹了二十多分钟。
又过了两周,又一次逛街,她看到了公主贴纸,想要买。我告诉她一个月的期限还没到,还是不能买,时间到了才可以买了。她继续哭闹,我继续共情,她知道确实不行,哭了几分钟就放弃了,要求我时间一到就来买,我答应了。
一周后,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路过一个书报亭,她看到一本公主杂志想要买,然后问我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吗?可以买新的礼物了吗?我一算,真的到了,可以买了,但是她之前要求买公主贴纸的,如果这次买了杂志,就不能买贴纸了,她确定想好了吗?她想了想,说自己想好了,她决定这个月买杂志,不买贴纸了。于是,我给她买了杂志。
过了两周,我们再次逛街遇到了公主贴纸,她又表示想买,我提醒她已经做过的决定——买杂志不买贴纸,这个月的购买机会已经用完了。她想了想,知道这确实是自己的决定,没有哭,恋恋不舍地看了看贴纸就走了。从那以后,再买什么,做什么决定,孩子都比较心里有数了。
但这个过程中,其实和孩子约定、等待孩子改变并不容易,家长面对孩子和自己的情绪也并不容易。像我老公就心很软,看到孩子哭他就心里不舒服,然后他就开始制止孩子:“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点小事为什么要哭,不许哭了。”制止无效的话,他说话就开始带着怒气,开始给孩子脸色看,甚至跟我争吵,认为我就是故意逗孩子哭,责备我不该带孩子去有玩具的区域等等。这明显就是家长不愿意承担自己情绪上的波动,而要求孩子不能释放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帮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其实,哭泣是人类很正常的情感表现,哭一哭也没什么,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焦虑,更不要因为自己焦虑进而干涉孩子的情绪表达,也不要期待自己一引导孩子就立刻改观,而是要慢慢等待。孩子很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白一个道理,经过很多练习才能掌握一项技能,但真正明白了、掌握了,才是真正的进步和成长啊。成长本来就是个缓慢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的。
再举个例子,从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我开始陪着孩子做英语描红,当时只是想锻炼她手指握铅笔的力气。开始的时候,她笔都握不紧,会抱怨不想写,磨磨蹭蹭地不好好写,我当时也不着急,就坐在旁边自己写字帖,陪着她慢慢耗着,但总是坚持每周日早上要写完一页才能玩,抱怨也没用;后来,她看抱怨没用,也就不抱怨了,主动开始写,想着快写完快去玩,写得很敷衍。不过我的目标本来就是锻炼她手指握笔的能力,这个能力达到了就好,其他的我也不着急;再后来,她看我不着急,似乎也不着急写完了,开始追求个别字母写工整,写一行还让我点评点评那个单词写得最好;这两天更神奇,竟然在工作日的早上提出自己还想写会儿英语了,我说周日写就行,她说平时写也可以呀……
真的是一点一点在变化,让人看了特别惊喜……
相信教育的力量,但也会耐心地等待教育发挥它的力量,一点点地改变吧。
番外:补记两则丫丫语录:
#不错,思考问题越来越具体了#
妈妈正在看《养育女孩》一书,里面提到人们有时候下意识地和男孩儿和女孩儿说话的方式不一样,比如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几条鱼,会问男孩儿里面有几条鱼,却和女孩儿说感性的描述性的话,比如鱼是什么颜色的,漂亮不漂亮之类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女孩的数学思维。
妈妈开始反思,自己还真是有这个倾向。上次丫丫午睡起来,妈妈走过看她,忍不住称赞道:你的眼睛真漂亮呀!
丫丫直接问:怎么漂亮了?
妈妈直接引用歌词:你的大眼睛,明亮又闪烁,好像天上星星最亮的一颗。
丫丫听了反驳道:什么呀,明明是两颗!
说完想了想,又补充道:而且是恒星哦!
妈妈:……是,你说得对!
#还好没耽误你的数学思维,我以后会注意的#
丫丫自从知道交通规则之后,每次过马路都很认真地看红绿灯,如果看到有人闯红灯,就会从质疑到生气,和爸爸妈妈抱怨:他怎么闯红灯啊?
妈妈无奈又有些惭愧地说:那也没有办法,有人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
丫丫生气地:真想让警察叔叔把他们抓起来。
妈妈:那你觉得警察叔叔能抓到么?
丫丫想了想:能啊,有录像啊。
妈妈继续提问:那你想想,有录像就能抓到么?
丫丫继续想:好吧,可能只能抓到开汽车的,因为只有汽车有车牌号。
#不错,思考问题越来越具体#
作者:从玉从册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