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孩子当作私产
有句俗话叫“养儿防老”,这是我们古老的生育观。就像春天种下一亩庄稼,到秋天等着享用粮食,用现在的比喻就是买一份“养老保险”。
问题是人有独立意志和丰富的感情系统,作为别人的保险单而存在谁都不会感觉舒服。
2.把孩子当作材料
很多父母有“成才焦虑症”,一心想把孩子“塑造”、“打造”、“锤炼”成自己认可的样子。其实并不一定是为孩子着想,而是把孩子当成了任意揉制的材料,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甚至把孩子当成未来荣耀、名利的来源。
这些孩子大多面临“过度塑造”问题,压力大,不开心,对未来没有信心和乐观期待。而且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们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能动性缺失。一旦外界的压力消失,往往无所作为。
3.把孩子当作宠物
高兴的时候抱在怀里亲亲,不高兴的时候踹到一边。闲的时候和他逗逗乐,忙的时候顾不上理睬。
4.把孩子当出气筒
孩子成了大人意志的附属品,无条件接受家长的言行。如果孩子有异议,可能招来严厉的责骂或惩罚。但凡这种情况,大抵因为父母有心理问题—他们没解决好自己的人生境况,只能从约束和训责孩子的过程中寻找权威感。
5.没感觉。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想那么多。怀上了,就生呗。生下来,就养着呗。
以上的种种心理都是要不得的。摆脱了功利目的的生养,应该是纯粹出于自我愉悦的一件事。婚姻源自男女感情的愉悦,生育应该是幸福婚姻的自然延伸。也就是说:养育孩子不是为名不是为利,只是一种自愿选择的新体验。再辛苦再劳累也要甘之如饴。想要孩子的夫妻应调整心态,尊重生命,对孩子负责的,爱护自己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