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传统社会中,父母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第一个学习的对象,孩子的语言、行为模式大多来自父母亲的熏陶。家庭随着社会快速变迁,家庭功能、家庭内的角色结构及互动关系的转变,促使双薪家庭、单亲家庭或失怙家庭日益增加,父母亲便将子女托给自己的父母或公婆来教养,于是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妈,便成了许多孩子童年时期主要的照顾者,取代了本应由父母担任的教育角色;父母亲最初的社会化功能已逐渐被祖父母、褓姆或外佣所取代,如此一来,父母亲不但感受不到宝贝「长第一颗牙」、「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和 「发出第一声的童言童语」的喜悦,也因为亲子相处时间不多,失去与孩子交心的机会。
现在台湾社会,隔代教养是普遍现象,前不久由吴念真所执导的纪录片「阿祖的儿子」,年幼的阿宏和年迈的阿祖,道尽弱势家庭的无奈与血泪,剧情悲怜引起社会大众再次重视隔代教养的困境。
根据国内外的调查均显示:隔代教养家庭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且隔代教养的孩子在家庭以及学校方面都将面临心理、生理及经济上重大的困难。隔代教养家庭虽然解决了子女照顾的问题,但仍有不少问题却因而产生。例如对祖父母而言,其体力和财力均是极大挑战。年长的祖父母不再能享有含饴弄孙之乐,取而代之的却是必须拖着年迈与日益衰老的身躯,来照顾正要成长、发展的孙儿们。另外对孩子而言,也将造成适应等等的问题。
二、隔代教养家庭的意义
隔代教养的意义根据隔代教养的现象,可以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定义。广义的隔代教养包括祖父母辈,甚至是隔代的其它亲友于任何适当时机,对孙子女的教养与照顾。狭义的隔代教养,则是指祖父母负担孙子女大部分的教养与照顾责任的情形,孙子女的父母只有在周末与孩子接触,甚至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照顾。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隔代教养家庭大致可分成五类:
(1)日夜均由祖父母照顾,父母甚少回家。
(2)白天由祖父母照顾,晚上由父母照顾。
(3)平常由祖父母照顾,周末由父母照顾。
(4)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父母不定时回家照顾。
(5)由其它亲友照顾。
三、隔代教养家庭的成因与转型
一、隔代教养家庭主要成因-家庭结构的改变与社会变迁:
家庭结构,包括家庭功能、家庭内角色结构及互动关系的转变,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受到社会变迁及家庭形式及角色改变的影响。生命范围的延长、妇女运动、双生涯婚姻、激增的离婚率、单亲家庭及普遍的青少女未婚怀孕…等因素均会影响家庭结构的改变与角色的转变。而家庭型态的改变,产生了各种非典型家庭,隔代教养家庭就是其一。父母亲因种种因素导致无法或不愿照顾子女,祖父母接手,隔代教养家庭因而产生。
二、隔代教养家庭的特征:
国内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显示,民国92年的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显示,隔代教养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1.08%共75240户,可知隔代教养家庭已逐渐增加中。
三、隔代教养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
根据教育部资料中可见,隔代教养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父母亲身心障碍、父母亲收入低、离婚率增加、非婚生子、单亲家庭…激增等。
四、隔代教养家庭的转型:
早期隔代教养家庭大多是父母亲双亡、离婚或托育的状况产生,皆由祖父母担起教养孙子女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变迁,隔代教养家庭产生的原因越来越复杂,不像过去单纯。
五、隔代教养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面对家庭结构的改变,隔代教养家庭的增多,祖父母取代原来父母应扮演的工作及角色,包括经济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及管教等,因此,祖孙间的互动会变得更直接与更频繁。「祖孙关系」取代「亲子关系」,会对孙子女的影响可分:
一、对孩子内在的影响:
1、隔代教养儿童的心理特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论是父母亲或祖父母教养,皆会受到周遭环境及照顾者的影响,而发展出不同的个性。随着双薪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增加,祖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已由辅导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祖父母和孙子女间的感情互动变得更加重要且持续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如果祖父母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是完整的,则祖父母和孙子女间的关系是良好的。反之,祖父母与自己成年的孩子关系是严肃或紧张的,祖父母和孙子女间较不可能有良好关系。
2、儿童的情绪及行为:孙子女从原本跟爸妈在一起的「核心」小家庭变成和祖父母在一起的隔代家庭,会觉得自己被抛弃、被背叛,因而在情绪上感到失落、拒绝、愤怒与害怕,故较难与祖父母建立较良好的关系,因此会感到沮丧、气馁,当然也有孙子女接受祖父母的关爱,与祖父母建立较佳的关系,为了避免祖父母失望而努力上进。
二、隔代教养对孩子外在的影响:
1、健康照护:贫困及随之而来的缺少健康保险也是隔代教养子女的健康问题之一。祖父母本身的健康也会影响到对孙子女的健康照护。
2、学业成就:儿童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在情绪上感到失落、拒绝、愤怒与害怕,故较难与祖父母建立较良好的关系。也因为情绪上的原因,在学校中也较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形,对其人际关系和学业成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然而祖父母帮忙教养孙子女不好吗?其正面的影响及功能有:协助照顾孙子女,减轻父母负担;建立新的两代或三代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当子女和父母对立时,祖父母可成为两代之间沟通的桥梁;家中有祖父母,可让孙子女有对老年人正确与实际的看法…等。负面的影响则为:
(1)体力上的问题:由于祖父母年纪较大、体力较差,在体力上常无法胜任教养孙子女的责任。另外,由于社会变迁快速,许多儿童或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失业、暴力、青少年未婚怀孕、药物滥用及艾滋病注射,大多数的祖父母,由于体力衰弱的因素,对于要如何协助其孙子女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方法,不仅无心也无力去学习,因此,在管教上就会大打折扣。
(2)语言沟通的问题:由于祖父母与孙子女年代相隔较久,所处外在社会环境的不同,祖孙间的语言沟通可能会有问题。
(3)观念价值差异的问题:祖孙分别处于不同的年代,彼此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常有所不同,因为「年老一代的价值观念多趋向于保守性,而年轻一代则多倾向于开放性」。
(4)管教态度与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指因来自世代间的差异,以及祖父母与孩子父母常处在不同的环境下,所造成管教态度与技巧差异问题,以及导致婆媳间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认为祖父母之管教态度与技巧较不理想的,容易导致管教不当的情形。
(5)文化刺激的问题:祖父母常被认为是文化刺激较弱的一群,故被认为无法提供较多的文化刺激。
(6)相关资源网络的问题:祖父母对于孙子女之照顾常处于封闭的情境中,欠缺有效的支持网络,特别是教养孙子女能力的支持与培养上。
五、结语
台湾有句传统的谚语说:「作猪,就要吃馊;做嬷,就要带孙。」尽管字里行间隐约诉说着宿命的无奈,却一语道尽传统观念中托育责任的归属。隔代教养是社会变迁以及都市化之下的产物,如双薪家庭的增加和离婚、遗弃、未婚怀孕等社会文化的压力以及失业、父母被监禁其它个人因素,祖父母于是成为替代父母角色的首要人选。
实施隔代教养应考虑的因素:考虑祖父母身心及意愿;祖父母不会溺爱孙子女;祖父母能给孙子女足够的文化刺激;祖父母的体力能够负担;祖父母的管教方式能够适宜。
假若以上条件若能配合,在父母与祖父母间取得共识后,才能将子女由祖父母教养,以免造成日后孩子成长的问题,或两代间的不愉快。而父母在隔代教养的过程中,仍须留意以下几点:父母的爱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对孩子应更加留意、关心;多抽控陪孩子,并参与他(她)的活动;和祖父母沟通好管教子女的方法;和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而密切的联系;提供正确的教养信息给祖父母;祖父母未能协助孩子课业的部分,委由他人帮忙(如安亲班或其它亲人)。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这个道理每个做父母都知道,可是面临多重角色的抉择时,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家庭结构是如何的改变,我们在面临所不能避免须隔代教养时,父母的责任不可因此而豁免,在此隔代教养家庭之中如何取得较佳的平衡点,乃是値得我们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