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习惯用语言、行为打压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他们都有话说。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把自己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之前火遍全网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家长。习惯于否定孩子的所有,对孩子的工作、事业、生活都指手画脚,每当女儿想要反抗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泼她冷水。
齐明月读书的时候,她只准女儿跟成绩好的玩、不能和成绩差的交朋友、口口声声“父母都是过来人,我们是为你好”……
齐明月已经很努力,拿了全班第二,客观来说成绩也算不错了,然而齐母还是给她贴上了“千年老二”的标签,彻底否定了女儿的优秀。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多优秀,再看看你。”“xxx能考满分,你为什么只能考第二?”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否定自己的孩子,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父母习惯安排孩子,过度控制
父母总有“为了你好”这样的理由,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和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读书工作。依然是齐明月的妈妈,她想让女儿当律师,但是却不是齐明月本人的意愿。
在和小伙伴聊天的时候,她说“我都不知道我想当律师,是我妈想让我当律师。”
齐明月不仅不自信,对事情的判断上也是努力后继续犹豫不决。本该是充满阳光自信的年纪,她总是低着头弓着背,明明自己很优秀,却充满了自卑感:“我真的什么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错。”
家庭关系不和谐
如果父母总是吵架,那么孩子也大概率不会自信的,因为缺乏安全感。
父母吵架有时还会逼着孩子“站队”,在和一方相处的时候,让孩子指责另一方的不好。孩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不停地讨好两边,所以也变得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捕捉到他人的需求并及时满足,逐渐变成讨好型人格。
在这样充满“变数”的家庭环境里,安全感是孩子缺少的也是最想要的,所以长大之后,哪怕能追寻到的一点点安全感都会让孩子想拼命抓住,这种心态在处理亲密关系的时候其实并不好,会给亲密关系的另一方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