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影
说一个对孩子伤害挺大、但大多数父母都不以为意的点。那就是父母长期持续的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贬低和批判。
“笨死了”
“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我怎么就生了个你这样的孩子”
等等。。。
之前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得到这样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负面的评价很容易进入孩子的大脑。而正面的评价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他们先进入到一个中间地带,也就是所谓缓冲区,待到正面评价重复好多次后才能进入孩子的大脑。(大意是这么个意思,不知道自己表达清楚了没)
而父母与孩子的这种相处模式,据说很大概率上会遗传到下一代。具体在孩子上小学后开始辅导作业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的一个好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学习又是非常的棒,但骨子里就是不自信。干什么事都是我不行、我不行。那种强烈的无力感和自卑感被她拿捏的死死的。而她的妈妈就是非常强势的一个母亲,据说从小到大,母亲不停地数落她。
所以,作为父母。尤其是低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无条件的赏识孩子啊。即便孩子犯错也要就事论事。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评判完全来自于外界。你说他厉害,他就认为自己厉害,然后朝着厉害的方向前进。你说他差劲他就越来月差劲。
鼓励孩子,从我做起。我相信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可能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网友评论:
父母标榜严格要求孩子,虽然内心承认,但经常呵斥,自贬,对孩子做的事情十有八九不满意,不断要求,而且伴以冷脸相向,暗讽嘲笑,以激励的名义行事。
激将法虽然管用,但适合短期使用,而且也因人而异。
长期的精神打压,会让孩子的心态分裂。
成功类型的,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内心无比脆弱,感到压力山大,稍有不慎,唯恐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栽培之功。结果是处处小心,唯命是从,不认可自我,自卑感油然而生,关键是自己还没意识到。
颓废类型的,感觉希望太远,实力太差,意志沉沦,自叹不如,自卑感溢于言表,每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不是会挨父母的骂,第二考虑的是如何找借口甩锅,不能做到心无旁骛,恶性循环,越来越自卑。
我觉得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社会公理的原则是认真对话孩子的基础。苛责与奖励都要有度,适合自己的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