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位朋友到美国参观幼儿园,回来后语重心长地说:“美国幼儿园的教师均熟谙责备技巧。不像东方的教师偏向吼骂方式。美国的教师责备小孩时一定会蹲下,使眼睛的高度与小朋友同高,然后握着小朋友的手,轻轻的和小朋友说话。无论那位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这种方式。原因是,小朋友被教师握着手无形中会乖乖听话。”
这种方式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原因是视线和小朋友同高及握手的动作,缩短了与小朋友之间的距离,所以小朋友比较容易接纳教师说话的内容。同理,对挨骂感觉不安的小孩亦需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所以能奏效,与责备时的姿态息息相关,只要运用得当,保证孩子能顺从。
“你不准去做功课”
想要求孩子做不肯做的事,的确非常困难。如果是用哄的或骗的,孩子会更不肯做。在这番折腾下,父母往往会因生气而破口大骂,致使孩子更加坚持不做。
这时,父母不妨装作局外人,禁止孩子做。原来应该说“你去做功课”,则改说“你不准去做功课”。如此大都能提高干劲。这点和人“越被禁止,越想尝试”的心理有关。而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倾向。这是由于人天生具有不受他人支配的心理,即使是依赖心强的小孩也一样。因此,父母必须重视这种心理。
禁止孩子行动,是为造成一种心理的饥饿状态,促使孩子产生食欲。有关探讨人生的书籍常这样写道:“如果陷入低潮期,不如暂时抛下工作或功课等尽情玩乐。”也是应用这种原理。当然,彻底改变身心状况,把自己置于禁止做工作或功课的情形下,的确能达成恢复干劲的效果。
英国有所非常独特的学校,该校的独特处在于不强制学生用功,直到学生下决心用功前,都可任意玩乐,学校方面绝不干涉。这种做法是为了帮助学生产生自动学习的精神。不可思议的是,慢慢的,学生都会自动学习。而且这结果比校方严格督促更有效。
该校所进行的方法,其实与克服低潮是相同的,先造成心理的饥饿状况,进而促成学生产生学习意愿的动机。这一方法也可用在家庭的管教方面。当然,并不限于用在功课方面。无论是家事、礼节,孩子想违抗父母的命令时,应改勉励为禁止。待过了一星期或一个月的冷却期间后,另找适当时机和孩子沟通。经过这段期间,孩子的干劲渐高,通常会听从父母的话。
让孩子照顾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
“我家的小孩非常任性该如何是好?”这一问题是最近的年轻母亲最感困扰的。自己的要求能满足时,便乖乖听话,相反地就吵闹不休,直到要求满足为止。像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以前当然也有任性的孩子,但通常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不免留给人不懂事的印象。
近年来,每个家庭平均的子女数在一、两个之间,所以父母照顾子女的时间也增加许多,造成养育任性子女的环境。
孩子原就以自我为中心。如婴儿不管母亲是否方便,肚子饿了便哭,尿布湿了也哭。可是假如婴儿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发现自己的要求不全然可获得,逐渐地,会促成社会性发达,并学会如何控制任性。关于这点,现在的父母有太多时间可接触孩子,再加疼爱孩子,就更容易让孩子予取予求。若长此以往,更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如此看来,要纠正孩子的任性,应根本检讨以往的亲子关系,同时,也给孩子客观认识自我的机会。而心理疗法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法,很值得采用。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以发现自我。在企业方面,也常用这方法训练与教育推销员。方法是,由两位职员分别担任推销员及顾客的角色,表演如何推销。尽管是演戏,扮演顾客的职员却可从中揣摩顾客的心理。那么,对自己的推销工作具有实质上的帮助。而对问题儿童采取这种方法,由他扮演被欺负的人,同样可改变他的粗鲁行为。
对任性的孩子采用“角色扮演”法,主要是派他照顾年龄比自己小的小孩,可以说是最自然的好方法。因从这件工作中,孩子首先会发现任性并不一定行得通。另外,孩子也可从照顾别人中,学会任性给人的感受如何。一旦认清这些利害关系后,不必父母提醒,原来的任性自然会减少。
不要以成人的逻辑去抹煞孩子的道理
提起道理,在成人的世界中,就常有人说:“那个人满嘴道理,真令人心烦。”或“一天到晚只会讲道理的人不受欢迎。”至于孩子的道理,即使是没有道理的道理,还是值得一听。
因为孩子的道理,就是“任何事情都要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的这种意欲的表露。对于喜欢说道理的孩子,父母、老师通常都比较不欣赏。其实,经常忽略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欲,会使孩子的智能无法健全发展。
我们应该知道,经常斥责孩子“不要老是说一些歪理”,或以成人的逻辑去推翻孩子的道理,这种态度会毁掉孩子的思考能力,使孩子无法成长。
等孩子停止哭泣再听孩子诉说
孩子抓住父母弱点的心理作战,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是用处很大。现在我们来看其中一种战法——哭泣战术。
一般父母最感招架不住的就是孩子哭,而孩子也擅长利用这点。因此常用哭威胁父母,达到预定的目标。父母的这个弱点,是因一大误解所造成的。那就是以为孩子哭泣时,心里一定难过或痛苦。但事实上,孩子碰到痛苦难过的事,并不见得会哭。
以孩子在路上摔跌为例。由于孩子的身体动作尚未熟练,很容易就被东西绊倒。这时,父母或许会觉得孩子摔痛了,可是孩子不一定会哭。反倒会勇敢的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走,然而当看到母亲的脸时便会大哭。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可了解孩子哭并非一般以为的痛苦或难过。所以,哭是孩子对父母的撒娇行为。
就这点来说,父母不应该因怜惜孩子哭泣而安抚,因为孩子不全是因痛苦才掉泪。而孩子哭着对父母诉苦也是一样。原因是,对孩子来说并无深刻意义,因此父母不需用各种方法使孩子停止哭泣。如果想攻破孩子的哭泣战术,分开“哭泣”与“诉苦”这两种行为即可。如此孩子借“哭泣”达成“诉苦”的手段就无法得逞。
所以当孩子哭泣时,绝不听孩子诉苦,父母以要诉苦就不哭的态度应对,这样便能帮助孩子区分这两种行为。换句话说,应严格拒绝孩子视哭泣为撒娇的战略,另一方面,要倾听孩子诉苦,并以理性应对。不断反复这么做,慢慢地,孩子的撒娇心理会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