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曾看到过一句台词,说得特别扎心:“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说起父母给孩子开的“空头支票”,扎心指数一点也不小于这句台词。在日常教育中,许多父母都喜欢用承诺做“诱饵”:“只要你做完……事情,爸爸妈妈就一定让你……”,这确实是许多父母“对付”孩子的通用模板。等到真的完成任务了,孩子们得到的“标准答案”通常是“以后再说”。家长用一次次的拖延战术来婉转的告诉孩子:我不愿意兑现承诺!
其实,孩子想要的有时很简单,可能是一辆自行车、一个芭比娃娃、一次全家旅行……这些承诺就真的那么难以兑现吗?孩子每次都信以为真的满怀期待,换来的却是被爸妈爽约后的失望透顶。这些约定的奖励往往不光是物质满足,更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每次都被忽悠,还是被最亲的人忽悠,这心中的苦水又向谁诉呢?因此,作为父母,对孩子能够“说到做到”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欺骗式教育有多可怕?
1、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和行为。在承诺这件事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出尔反尔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爸爸妈妈是不信守承诺的人。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诺,孩子也不会再抱有期望,因为“反正不会是真的”。另外,家长的言行不一,也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严。父母随口的一句话,说完就完了,但孩子却牢牢的记在心里,等着你兑现呢!
2、孩子缺乏安全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有的孩子与生俱来都有种不安全感,需要外界的力量来增加信心。父母对孩子而言,是唯一能依靠的山,也是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纽带。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承诺,也许就是孩子所有的期待,当家长不能对孩子说到做到时,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
3、疏远亲子关系
长期遭遇父母的“欺骗”,孩子的人际交往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孩子是单纯的,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是天生的,却不是永恒的,这份信任也是需要经营的。当父母无法兑现承诺时,孩子不光会觉得大人说话不算数,甚至会偏激的认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和父母变得疏远,甚至不喜欢爸爸妈妈。
4、孩子更容易说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孩子会下意识的模仿父母的行为,从父母的言行中学到精髓。当父母一次次信誓旦旦的做出承诺,又一次次让孩子失望后,孩子也学会了不守承诺。大人可以说空话,小孩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孩子就会养成爱撒谎的坏习惯,并且日后也会这样管教他的孩子。
其实,哪个孩子是天生的谎言家呢?这都是后天不良环境致使孩子的品格发生了变化。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那些不良环境的制造者恰恰是孩子的父母。那些父母找的不兑现承诺的各种理由,总有一天会变成孩子欺骗时的借口。
5、孩子不懂尊重
从信守承诺可以轻易食言中,孩子会渐渐学会抵赖,会觉得任何事、任何承诺随便赖一赖就过去了,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长辈,这种行为都是极其不尊重人的表现,这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不做“打脸”父母,你需要做到这些:
1、说到就要做到
如果父母欺骗了孩子,孩子便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信,以后父母再对他进行教育时就不会有效果。因此,父母对孩子说到做到,无疑将帮助孩子理解并认知什么是对别人的信任及尊重。这样孩子日后就能对自己的每个承诺负责任,也是在教育孩子有担当。
2、做不到时要道歉
做父母的,也不是无所不能,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阻碍了我们兑现承诺。这时候,一定要记得和孩子道歉,先取得孩子的谅解,再用替代法或推迟时间来满足孩子需求,以此减轻孩子的伤害与失望。例如家长答应周末带孩子去远途旅游,结果公司临时出差,可以先跟孩子说明情况,带孩子到家附近的公园游玩一圈,等到出差回来再兑现之前的承诺。
当然,如果真的没办法实现承诺,爸爸妈妈也无需太过自责,尽力了就好,人生总是充满不确定因素,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共同为许下的承诺努力过。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成熟度,他们是可以分清楚很多事情的。同时,也可以承受一些小失望,如果真的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3、不随意承诺
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承诺,承诺太多就容易完不成,还会给孩子一种承诺很廉价的感觉。为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承诺张开就来?因为他们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个体来尊重,当我们慎重的考虑自己对孩子的言行时,就是在尊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感受到他被重视了,日后拒绝孩子某些无理要求时,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
很多家长随意承诺,却最终发现,事情根本无法完成,对孩子而言是失望,对家长来说,也是颜面尽失。因此,在做出承诺之前,家长要明确一下是否可以完成。对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轻易承诺,如果承诺了,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
各位亲们可以想一想,之前答应孩子的事情,都做到了吗?(当然,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也要学会拒绝,并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千万不要对孩子随意承诺,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